創客聯盟小編了解到, 最近,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3D生物打印機,首次成功地從纖維素中打印和烘干三維物體。在此過程中,研究人員還能添加碳納米管來制造導電材料。
到現在為止,由于在加熱時無法融化材料,在增材制造方法中使用纖維素是極其困難的。要繞過這一障礙,研究人員在使用高分辨率3D生物打印機膠凝膠之前,在水凝膠里混合纖維素納米原纖維, 這些水凝膠由高達99%的水組成。
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生物聚合物技術教授Paul Gatenholm表示,“將纖維素和3D打印技術發展相結合提供了巨大的環境優勢。纖維素是一個無限可再生的商品,是完全可生物降解的,能夠與二氧化碳結合,最終消失在大氣環境中。”
盡管擠出新創建的“濕材料”本身是一個挑戰是,但更大的挑戰是確保物體能夠在打印之后保留其形狀。
為解決這個問題,纖維素凝膠還混合著碳納米管,能夠創建出一種導電油墨。當在干燥過程中使用一種導電凝膠和非導電凝膠,研究人員能夠制造微型三維電路,能夠顯著地協助烘干過程,同時也幫助物體保留其預定形狀。
Gatenholm補充道,“干燥過程至關重要,我們已開發出一種工藝,冷凍物體,然后通過不同手段移除水分,以控制干燥物體的形狀。使結構在一個方向上崩潰,產生薄膜也是有可能的。”
根據Gatenholm所說,該小組進行的研究——包括決定使用兩個單獨的凝膠——為一系列基于纖維素產品,且內置集成電路的發展提供基礎。“潛在應用范圍從傳感器集成封裝,到將體熱轉換為電力的紡織品和可與醫護人員進行通信的傷口敷料。”他補充道。
盡管看到這些發現的全部潛力有點早,但隨著利用這些技術的傳感器、智能紡織品和可穿戴品持續變得越來越普遍,此項研究成果仍然是一個十分可喜的發現。